我离开我们那小村子,有三十年了。村子位于椒陵中部,丘陵地貌,遍布池塘、沟渠,水产丰盛。村里二十来户人家,家家薄田一二十亩,有的大户人家耕种的田有三十来亩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夕阳西下,荷锄牵牛归。当年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和耕牛,人比较操劳。某日在家农闲几日,喂喂猪,上趟街,便算是休息了。
屋舍以瓦屋居多,我家是四间土墙草屋,冬暖夏凉,屋前后出场甚大。门前植四棵大榆树,夏日浓荫蔽日,夜晚繁星点点。向南一箭之地,便是打稻场,东侧一大片荷叶塘,岸边柳枝轻拂。清早打开两扇木门的时候,一缕荷香入鼻,沁人心脾。村后是一大片树龄达二三十年的柿子园,是蜻蜓、蝉、黄蜂,以及孩子们的乐园。
梅雨季节,逢急雨过后,我们提着小网兜到处逮鱼去了。田沟水渠里,到处是鱼和龙虾的身影。塘里的鲫鱼和泥鳅喜欢“迎水”(逆水向上游动、跳跃),鲫鱼的尾巴卷出来哗哗的水响声。那时塘里鲫鱼不要太多,我们逮过一脸盆子。当年农村电费贵,损耗大,村里没有人家能买得起冰箱的。鱼吃不掉的,各家分些。小龙虾在清澈的田沟里爬,随手撷来;个别躲在洞里的,一掏了之。夏日坐个木盆塘里摘菱角、莲蓬,也是常有的事。木盆就是洗澡铁皮箍着的大洗澡盆。等到了踩藕的季节,一村人下塘里踩,脚趾在淤泥里攥,用脚背把藕慢慢挑起来,捏着鼻子深吸口气,蹲到水里把藕拽出来,技术高的,踩出一条完整的藕,还连着荷叶茎。满塘里的人到在踩藕,常把黑鱼和老鳖也踩上来,那玩意比藕好吃多了。泥鳅我们用蔑钎穿细细的红蚯蚓钓,一晚上能钓几十条,足够一顿吃了。我们用捣网沿着塘边捣些杂鱼,泥鳅、刀鳅(扔了)、红眼眶、泥货郎子都有,回来到菜畦里揪来几根大蒜、黄豆,大锅烩着吃,味道极其鲜美,就像如今城里人吃的小鱼锅贴差不多。逢旱季,有的小池塘里水干了,我们就在青泥里扒泥鳅。扒出来的泥鳅肥硕硕的,在泥里直拱,一会就捧半脸盆。昂刺鱼也常能在浅水里逮到,那玩意得小心手心被戳,它身上带刺的。在农村,黄鳝和老鳖是最好吃的,虽常见,毕竟不常逮到,尤其老鳖当年都卖到五块钱一斤了(工资才十几块)。至于小龙虾几分钱或一两毛钱一斤,人吃不掉,也不稀罕,常用来喂老鸭。当年老鸭下的蛋腌出来都油滋滋的,黄油直滴,蛋黄子都多大一个。因为它们还吃歪歪肉(河蚌)、小鱼小虾等,荤的有油水呗。黄鳝我们技术不行,都用筷子制的软钩子和伞骨子或自行车轮毂钢丝做的硬钩子来钩,一天搞个一二斤还是常事。高手厉害了,一天几十条,三两半斤都有,吃不掉上街去卖。黄鳝当年也贵,一两块钱一斤是有的。鲫鱼、泥鳅、小龙虾都不不值啥钱,夏天想吃可以天天逮来吃。
蔬菜都是自家的,菜地里随手都能摘来。如棉花田里的苋菜,菜地里的黄豆、青菜、黄瓜、西红柿、豇豆,屋后的扁豆等。冬季就吃腌菜,什么雪里蕻、咸鱼、鲜肉等,不过比较下饭。春播的时候农村人比较辛苦,常顾不上回家做饭,拖着劳累的身躯,一早起来,日头擦黑猜回到家里,还有若干家务活在等着他们。家里有老人的就会好些,家务活都她们帮着做,减轻了家庭不少压力。秋收时候,把庄稼从地里挑回来,还得挑灯夜战,乘天气好,把庄稼尽快脱粒,便于晾晒和收藏。农村的草垛子,都是庄稼收获过的秸秆,大户人家堆得有四五米高,都是庄稼人一叉子一叉子堆上去的。农村人一个秋收,能忙得脱一层皮,晒得漆黑的。看着筋骨过劲,实如机器过度磨损,到老了常会落下一身的伤痛,如肩椎、风湿等,这都是长期超负荷劳动和受凉引起的慢性病。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
除了池塘里养些鱼,每户还有大家畜要伺候,如庄稼人好帮手的牛,牛当年对庄稼人帮助最大,犁田耙地的时候,回来都稻草裹着黄豆喂养,增补牛的体力。当年每家还特意盖了牛棚,夜里我们常起来给牛把尿,一撒能撒小半尿桶尿,留着浇菜用。猪也有猪圈,养到年底杀着吃,改善农民生活。鹅、鸭都有二三十只,我们常赶出去放养;鸡多的时候能养七八十只,常鸡瘟时候,死了一半左右。剩下的鸡,家里来城里的亲戚和客人,我们也跟后面沾光。记得鸡血子软绵绵的像块布,比鸭血子好吃一千倍,灶台边一闻到香味,我们就口水直咽。大人们看我们那副馋样,有点于心不忍,就用勺子撇点汤夹点血子给我们尝尝,一刹那,口舌生津,快活的就跟神仙一样。鹅、鸭、鸡平常都生不少蛋的,鹅蛋最大,鸭蛋次之,鸡蛋最小。鹅蛋易发(人有炎症要注意)、鸭蛋温性用来腌制、鸡蛋平常就菜,由于是散养的,那蛋壳子要敲几下才得破,如今的鸡蛋你还没翘,噗嗤一声,就捏碎了,啥玩意。阳光见得少之故。
村后的柿子园是我们逮蜻蜓的快活场所,在里面不跟你吹,半小时我能逮几十只“水老贡”(蜻蜓一种),城里来亲戚家伢子,我带他们逮,快活砸蛋。夏天鸣蝉和精贵的“大老贡”(虎皮蜻蜓),我们用蔑条绕的圈捆在长竹竿上,绕一大清早沾着露水的蜘蛛网丝来黏(粘性最强),一逮正着。老屋门前的大榆树下,我们兄弟姐妹伙子,常从家里搬出凉床子,当小桌子来吃饭。夕阳西下,农人荷锄牵牛归,门前荷叶田田,农人们一天的劳累,或许在谈笑闲聊中渐渐消退了吧。
小村子已经拆迁了,农田已经流转了,昔日的伙伴们也进城了,生活在变化。一代一代人都在为生存,为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而努力着。柿园、老屋、门前的大榆树,二十多户人的老村子,只是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。
全椒人论坛官方微信公众号:quanjiaodiannet
天地任纵横,相约全椒人!
投稿:微信号yxzwx2012
邮箱328354679@qq.com
编辑:烟仙醉文侠
广告热线:18697509051 / 187120274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