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它是食物链最顶端的鱼类,相当于哺乳动物中的老虎、鸟类中的鹰。”8月3日,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客座教授王炳告诉记者,日前开展的“深圳东部珊瑚调查”中,首次发现很多石斑鱼,说明深圳东部海域生态正在恢复中。
据了解,历时两年的“深圳东部珊瑚调查”是深圳首次对珊瑚家底进行摸查,最终调查结果将于明年秋季公布。
王炳在深圳海域潜水(包括浮潜)超过1200小时,拍摄了大量图片和视频,被潜水员称为“最了解深圳海底的人”。从王炳提供的图片中看到,大鹏半岛大澳湾人工珊瑚礁盘下,躲着近10条身披黄褐花花外衣的“大家伙”,身长有四五十厘米,体重有3到5斤。
王炳介绍,这种鱼叫“珍珠龙趸”,又名珍珠斑,是近年新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。这种石斑鱼的爸爸是龙趸,妈妈是老虎斑。由于肉质细嫩,加上养殖成本低,珍珠龙趸成为石斑鱼养殖市场中的绝对主角,占7成左右。
餐桌上常见的鱼,何足为奇?
原来,这些珍珠龙趸是“自来客”,据分析应是从附近深海养殖网箱逃脱出来的“漏网之鱼”。“它们在人工珊瑚礁盘下安家,证明这里适合它们居住。”王炳表示,石斑鱼可以捕猎中小型鱼类,是食物链的最顶端,它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。就像在森林里发现了老虎,证明这里有足够多的小型哺乳动物。
“我参加了多年的广东珊瑚普查,唯一一次在大亚湾赤洲见到了一条野生石斑鱼,而在同一个地方见到如此多石斑鱼聚集还是第一次。”王炳感叹道。
珍珠龙趸出现的大澳湾区域,是大鹏新区与潜爱大鹏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,以及广东海洋大学一起投放人工珊瑚礁盘的地方。2013年开始放置人工支架,种下1000株珊瑚苗。截至目前,这里已投放28座人工礁盘,种植了5600柱珊瑚苗。
据了解,人工礁盘不是普通水泥块,而是专利产品。外观像飞碟,直径1.6米的圆盘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白色陶瓷环,能够吸引珊瑚幼虫附着。“飞碟”上还有几个圆窗户,让鱼类躲避和捕食。
珊瑚则种在礁盘上的网格里。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老师廖宝林表示:“透过人工投放珊瑚礁盘和种植珊瑚幼苗,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建立,也证明人工珊瑚礁盘适合鱼类栖息。”
王炳表示,珍珠龙趸太呆萌,即使有人接近也不躲避,他希望渔民和来这里潜水的人能好好保护这些珍珠龙趸。“石斑鱼被捕杀,最多只能成为一道菜,但如果一直生存在这里,可能会成为‘明星’。”王炳说,像世界级潜水胜地帕劳,那里的苏眉鱼已成了“国宝”,吸引数以千计的潜水员远道而来一亲芳泽。
深圳位于全球珊瑚礁黄金带的最北沿,有大澳湾、大鹿湾、东西涌和杨梅坑四片珊瑚分布群。“深圳海底就像沙漠中分布着一个个绿洲,我们希望将来绿洲能够连成一片。”王炳说。据悉,大鹏新区正在探索建立海底牧场的可能性,通过放养海参、海胆这些滤食性海底生物,护理藻类,吸引高等级的海洋生物和鱼类。“这项计划可能需要耗时两年左右。”廖宝林透露。
来源:深圳商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