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了大学后广阔的饮食天地慢慢露出了它迷人的微笑,巡街走巷找好吃的当然是一件乐事。今天要说的是一家可能要关门大吉的卤肉饭店,当然我认为味道并不是主要原因。
卤肉饭是台湾流行的一道猪肉丁(或绞肉)饭菜肴,类似港式烧味。
卤肉饭在台湾被视为极具台湾特色的民众小吃,在全台各地都有店家贩售,南北有不同的意义。在北台湾,卤肉饭为一种淋上含有煮熟碎猪肉或炒香肉燥(猪绞肉)及酱油卤汁的白饭菜肴,有时酱汁里亦会有香菇丁等的成分在内,与炕肉饭不同,看起来像南台湾肉燥饭;“卤肉饭”在台湾南部是指有着卤汁块状肉的切丁卤肉饭,有些店家搭配笋干腌萝卜干,与彰化的大块炕肉饭亦不尽相同。(在香港的台式餐馆,“卤肉饭”大多是使用卤五花肉块,而“鲁肉饭”或“肉燥饭”才大多是使用卤肉碎。)
近年台湾官方将卤肉饭英译,改为台湾话发音的直译,突出专有特色。而关于卤肉饭的名称仍存在一定的争议,台湾美食作家朱振藩说,根据最早的字典书汉朝《说文解字》判断,“鹵”字是正写,后来出现“滷”字。至于“鲁”则是因“卤”字不常用取其音相近者,数十年前在台湾出现,久用成为惯用用法;按字意正确用字为“卤”。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,卤肉饭似乎和中国大陆的山东省没什么关系。( 《米其林指南》曾误指台湾卤肉饭发源自中国山东的“鲁肉饭”(山东简称“鲁”)。经查证,可能是翻译过程出错,造成撰文的美食家误会。)
这家“台湾大伯卤肉饭”位于GOGO新天地旁边的小谷围街道,在状元食坊一直往里面走,找到一家装潢以黄色色系为主的店面便是。经营的是一个高瘦的老奶奶和她的儿子,第一次去吃的时候就听出来是从台湾来的业者。店里装修干练整洁,一面墙上有用来涂鸦的白黑板,上面全是来吃饭的人的笔迹(推测是台湾这种类型的店面的常规布置)。黑板下面是茶水机,贴着着“茶水自取”,有时候是冬瓜茶,有时候是另一种口感类似于小麦的茶,搭配容易招腻的卤肉饭,相当聪明。
硬生生把我写的 Mika Nakashi 给挤在了中间,后来我发现我把中岛美嘉的名字写错了,应该是 Mika Nakashima,或许你们可以了解多一些她,而不是只听张碧晨唱 《樱花纷飞时》就觉得宛如仙乐了。
四个字走道分隔开左边的座椅和右边的服务台,直到现在在服务台边的小黑板上还是写着刚开店的时候的宣传手段:拍照发朋友圈即送饮料一罐。
店里可供选择的菜式其实不多,卤肉饭、鸡腿饭、热狗肠饭,还有很难遇到的秋刀鱼饭,除了秋刀鱼饭,其他几个无论如何在里面都会有卤肉,所以想品尝多几样菜式可以选择鸡腿饭或者热狗肠饭,亦或是另加鸡腿或者热狗肠。
卤肉肥瘦比大概为三七开,半块卤蛋是必须的,除此之外素菜会经常变化,假如没了清爽的素菜,面对天然带有油腻性质的卤肉吃到最后估计会苦不堪言。
鸡腿也很不错,关键是也会有一点点卤肉搭配给你,享受左搂右抱的感觉。
可能是唯一一次在那里吃到的鱼,在一个烦人的下午做完烦人的实验之后总算是有所慰藉,需要注意的是脂肪含量不低,但瘦得部分甜美异常,让我想起棉花糖。
我时不时就会去帮衬一下,自然就和店主老奶奶熟络起来。清脆的宝岛口音与服务意识的结合,可能就产生了某种亲切感。一次她认出了我穿着的牯岭街少年的T恤,只不过她聊起的是,而不是杨德昌。她的儿子是个高壮的圆脸小伙子,微信头像是他穿着西装的自拍。
在同伴告知我这家卤肉饭店因为租金上涨难以为继准备出售店面后,我又去了一次,店主奶奶和我讲了一些霸王条款、灰色地带、后续告知之类的事,然后我询问是不是有可能回台湾开啊,说不定到时候我去旅游的话可以顺便去瞧瞧。店主奶奶和我说,台湾的卤肉饭店太多了啦,所以我们才来大陆这边开店了啦。提起打包好的饭菜走了,店主奶奶说多谢你的支持了啊。
之后陆陆续续去了几次,大多数情况店面没什么人。
touch for more fun!
(点按更多精彩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