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订阅!
《监利人》第74期微信版,每日精选,欢迎关注!
《抓 鱼》
文/朱经洋
除了捉泥鳅,下河去抓鱼也是我们这些平原长大的孩子最大的乐趣之一。老家所在的村子是长江段最为险要的地方,早些年,在乡镇府的号召下,在村子周边一横一纵开挖了老长河和红联河,然后从长江引水过来,养育我们这一方的乡民。每到稻田需要灌溉的时候,源头就会开闸放水,那也是我们最开心快乐的时光。
最初的几年,引来的河水十分清澈,每到傍晚,村里的小伙伴们会相约到河边去游泳。我也在他们的指导下,学会了几招狗刨式。有些胆大的小孩,会从闸上一跃而下,然后随着翻腾的浪花再浮出水面。知道自己技术欠佳,加上父母的警示,即便偶尔有一跃而下的想法,但脑海里总会想起在这里溺亡的一位大哥,所以也从未付出过行动,但在水势相对平缓的河段,也会尽情畅游一番。
河里有很多随着江水涌入的鱼类,如果遇到大雨天,农户用于养殖的鱼塘水满溢出,大量的鱼儿也跑到河里来。这时候村民纷纷拿出捕鱼的工具在河边捕鱼,我们这些小孩更是兴致高涨,跟在大人们的后边,拾取捕上来的鱼,也是一件快乐的事。有些村民直接在河边架起了渔网,每过三五分钟再将渔网一侧绳索收起,大小鱼虾都成了囊中之物。近些年,父亲在门前的老长河边也架了一张渔网,正是这张渔网也丰盛了父亲的餐桌。甚至每次年关回老家,还能吃到父亲捕来后腌晒后的鱼干。
相比这种不定时收网的捕鱼方法,有些村民直接截河围拦的鱼笼威力就更加强大,这种鱼笼网眼密实,迷宫一般,将所有南来北往的鱼儿顺着网阵向前,全部引到前后两端的渔网内全部一网打尽。没几年,这种捕鱼方式也因破坏太强同高压电击捕鱼一样,受到乡政府的监察,慢慢地销声敛迹了。
从开春播种开始直到晚稻出穗,每家每户对水的需求一直没有间断,特别是在农忙季节,需水量更大,周边村子抽水机从早到晚没得停歇。如果不及时开闸补水,不出几日,河水就能被抽到见底,这也成了我们抓鱼的大好机会。大家都跑到河里开始“围堰筑堤”,将鱼儿圈在里面,然后开上一个小口,栏上鱼网,待到河水流尽,鱼虾就尽收眼底了。有些地段河床地势较低,水不能排尽,我们就拿来脸盆,将凹坑里的水一盆盆舀出,虽然比围堰筑堤辛苦些,但凹坑里鱼虾却要丰富得多,偶尔还有大鱼收获,如果运气好,还能捉到甲鱼。这种野生的甲鱼肉质鲜嫩,价格昂贵,拿到集市上还能卖个好价钱。记得有一年,父亲捕到一只两斤多重的甲鱼,后来那只甲鱼就换来了我那学期的学费。
八几年,周边村子都流行种麻梗类植物,经过春夏两季的生长,就能长到二三米高。麻梗有价值的地方只有表皮的麻纤,为了更加方便的取出麻皮,村民们将砍伐下来的麻梗成捆包扎后,再浸泡到河里,经过一段时间的河水的浸泡腐烂,麻皮与麻杆就变得很容易分离开来。到了深秋季节,河道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豆腐块,待到完全腐烂,村民依次在河边排开,开始去麻杆作业,取下的麻皮在河里再次反复清洗后再拿到岸上晾晒才算结束。这样大规模地浸泡、腐烂和洗涤,对河水的污染非常大,原本清澈的河水一个月后已变成黑色的染料,空气中处处还弥漫着阵阵臭味。
水质变差,鱼虾全都浮到水面上来,鱼儿奄奄一息,在鱼叉面前完全失去抵抗力,只要稍稍瞄准,就能抓取上来。只是现在抓上来的鱼,煮熟后鱼汤里还飘散着淡淡的腐臭。麻梗浸泡到后期,水质进一步恶化,此时鱼儿都已死亡飘散在发黑的水面,远远望去,点点白色显得那么刺眼。这些发臭的水一直要持续到来年春天,等到再次开闸放水才能变得重新清澈起来。后来村民也意识到麻梗对环境的危害,都改种了棉花等其它经济作物。
一年前回到老家,看到河道边有挖土机正在清理淤泥作业,两侧铺设了石堤走台,各河道也开始推行河长制的管理模式。水质得到改善,鱼儿又重新开始多了起来,只是此时岸上曾经那个抓鱼的孩子也已到中年,再也回不去了。
作者简介:朱经洋,监利县程集镇人(现居浙江宁波)。